據9月11日《工人日報》報道,上海市虹口區某餐飲公司在未結清30多名職工工資的情況下,注銷了公司。面對執法對象主體缺失這種過往執法實踐中未曾遇到的情況,虹口區人社局深挖背后癥結,破解執法困局,在公安、檢察院等多方協作下,不僅幫助勞動者追回工資,還與多部門形成新預警聯動機制,助力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
經多年努力,各地在治理欠薪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從欠薪數額到欠薪主體數量都在不斷減少。但成效并不穩固,個別地方、企業惡意欠薪的行為時有反復。比如,有的企業玩“躲貓貓”,制造“僵尸企業”,不履行清欠責任;有的企業鉆制度漏洞,利用“信息盲區”打時間差,人為造成清欠無門的局面。上述種種給勞動者維權增加了難度,給有關部門清欠制造了障礙。
一些企業挖空心思惡意欠薪,其秉持的邏輯是,被欠薪的多是農民工,如果欠薪數額少,討薪難度大,農民工會抱有忍讓想法而放棄維權。如果農民工向勞動監察部門投訴,相關部門發現證據不全、主體不清晰、執法程序不通暢等問題后,可能會選擇“推躲繞”,將行政處理程序推向訴訟程序,這就會增大勞動者維權成本。如果勞動者選擇訴訟,一旦面對舉證難、訴訟成本高等,大概率可能不起訴,最終讓欠薪無限期拖延、不了了之。上述情形的存在,客觀上導致一些被欠薪者因為正常渠道得不到救濟,進而選擇群體鬧事等非理性維權方式,使欠薪糾紛外溢為社會糾紛。
面對欠薪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一些地方在治理欠薪方面不斷優化應對措施。比如,探索形成“線上+線下”的防范欠薪新機制,江蘇蘇州人社部門和住建部門合作,建立工資發放臺賬,形成“有錢發、誰來發、發給誰、發多少、誰兜底”的制度閉環,引入駐場欠薪監督員制度,現場公布舉報“二維碼”,確保第一時間發現欠薪、第一時間處置欠薪,有效預防了欠薪事件的發生;建立“法院+工會”勞動爭議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北京順義區總工會與區法院聯合成立勞動爭議訴調對接工作小組,出臺相關工作意見及操作規范,與區檢察院建立聯席會議制度,探索區域內支持起訴的有效路徑,幫助上萬名勞動者討回欠薪;創新行政處理聯動機制,上海虹口人社部門與市場監管部門、公安機關、檢察院聯動執法,破解企業惡意注銷導致職工討薪無門的困局,責令股東代償為職工挽回被拖欠的工資,創新推出《限制注銷預警函》制度,預防再次發生類似問題,等等。上述種種創新舉措,豐富了治理惡意欠薪的制度手段,拓展出治理欠薪的新路徑。
勞動報酬權是勞動者的基本勞動經濟權益,欠薪會導致勞動者家庭生活困難,容易引發群體性勞動糾紛,波及勞動領域政治安全。當前,有些無良企業缺乏社會責任,一旦經營不善、出現虧損,動輒甩鍋卸責、金蟬脫殼,拖欠員工薪酬,不僅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而且給和諧勞動關系構建造成不小的障礙,給社會增添不穩定因素。
惡意欠薪“魔高一尺”,清欠措施必須“道高一丈”。要總結各地開展治理欠薪專項行動的有效經驗,將其轉化、上升為具有剛性約束力的制度,筑牢預防欠薪的制度堤壩,不斷優化治理欠薪的政策工具箱,為根治欠薪奠定法律基礎;要加大調查研究力度,加強欠薪風險監測,對可能發生或者已經發生的新型欠薪行為,創新措施、優化機制,運用新技術、開辟新通道,千方百計為勞動者追討欠薪;要通過法治體檢、普法宣傳等措施,提高勞動者的維權意識和維權能力,強化對欠薪的處罰力度,不斷完善治理欠薪的制度閉環,不給惡意欠薪者留有任何騰挪、打擦邊球的空間。
治理惡意欠薪,不讓勞動者流汗又流淚,老經驗要鞏固,新措施也要不斷探索。只要相關部門通力協作,相信我們的辦法一定比困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