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時評
□ 林楠特
為進一步加大對非法社會組織的打擊整治力度,充分發揮社會監督作用,民政部近日公布2023年第三批涉嫌非法社會組織名單,包括中華藝術發展聯合會等10家非法社會組織。
社會組織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總有一些不法分子為攫取利益,通過“高大上”包裝冒充各類社會組織,“蹭熱點”舉辦各種活動,收取高額費用,損害社會公眾財產權益,擾亂市場秩序。近年來,我國始終保持對非法社會組織的打擊整治高壓態勢。今年6月,民政部、公安部等11個部門聯合開展為期6個月的打擊整治非法社會組織專項行動,對非法社會組織產生了有力震懾。
不過,非法社會組織具有復雜性、反復性等特點。隨著打擊整治力度不斷加大,當前,一些頑固分子的“手法”也在不斷變化。比如有人想方設法“投靠”到合法登記的社會組織名下,為非法身份洗白,絞盡腦汁以各種方式對抗調查;傾向于通過微博、微信、郵箱等網絡方式開展活動,搭建網站平臺進行對外宣傳等。如此隱蔽的運作手法和更加虛擬的互動方式給監管工作帶來不小挑戰,這也說明打擊整治工作很難畢其功于一役。
面對新情況新特點,只有堅持零容忍,加強網上線索搜集和大數據監控分析,暢通投訴舉報渠道,廣泛發動群眾力量參與監督,及時公開涉嫌非法社會組織名單,進一步增強社會各界對非法社會組織的甄別能力、防范意識和監督意識,才能更快更多發現非法社會組織身影。同時,有關部門要進一步深化協作,發揮各自優勢,加強信息共享,壓實各方責任,全力擠壓非法社會組織網上生存空間,形成“露頭就打”“人人喊打”氛圍,讓非法社會組織無論如何花樣翻新,都逃不出法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