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從事社區工作的第16個年頭。以往覺得,只要悶頭苦干,居民們總會理解,工作苦一點累一點也值。但浙江寧波海曙區實行“統分沉”改革打開了我的新思路——做群眾工作,還是要找對路子,明白“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才能真正得到群眾打心底里的支持。
我所在的迎鳳社區,用一個字概括,就是“老”。房子老,將近30年房齡;老年人多,占總人數三分之一。居民對社區期望值高,有事沒事愛往居委會跑,但由于社工忙于行政事務,導致進小區難以走深、走全。
2020年,我們抓住海曙區社會體制改革的機遇,承接了“鄰舍家”小區居民自治服務站的試點建設。首先,在社區層面統一社工們的思想:原來,大家坐在辦公室里、隔著柜臺面對群眾,甚至有人聯系的居民跨了兩個小區?,F在柜臺取消了,原來的辦公地改建為自治服務站,大家不用承接行政事務了,只對自己小區內的居民負責,這就需要跑得更勤、對小區居民的底數更清楚??粗蠹夷θ琳频臉幼?,我就知道這項改革開了個好頭。
對于居民來說,小區自治服務站是新事物。這就要解決“為了誰”的問題,要讓居民們知道,自治服務站是為解決大家的問題而建,只有這樣群眾才能理解和支持。于是,我先后組織“兩委”、黨員、樓道居民代表等召開會議,把小區自治服務站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講清楚。老城區寸土寸金,我們“螺螄殼里做道場”,克服各種困難爭取到小區自治服務站的陣地,并把空間布局和功能定位都交由居民討論確定,真正讓小區建設回歸本源。
光有陣地還不夠。在理事會人員物色上,我們重點考慮那些在小區公共事務上有能力、肯挑擔、能團結他人的黨員志愿者、熱心居民,他們大局意識強、擁有一定的群眾基礎,說的話居民們聽得進去。理事會班子組建后,大家馬上達成了一個共識,并將這個共識具化成“今日我值班,有事來找我”的承諾,讓居民們對自治的信心不斷加碼。目前,我們已逐步培育出了“鄰舍家”美食團隊、大拇指文明勸導隊、胡師傅工作室、F4男人幫等自治站服務團隊,現在小區里煙火氣十足,充滿了人情味。
有了陣地和班子,就要實實在在為居民們辦事情。我們的社工在走訪中了解到,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小區居民更看重自己居住環境的“顏值”,以往大家遺忘的角落重新被重視起來,我們趁熱打鐵對居民們做工作?!翱炻构珗@”項目就是“動”出來的,設計、采購、鋪管、焊接、種植……十多位居民自己動手自己干?!班徖锘▓@”項目是“走”出來的,居民們每天風雨無阻,在小區各個主入口設點“招人”,動員大家微信捐步數,參與人群達到1萬多人次,最后還獲得20萬元的雅戈爾美好家園項目資金,大家就更有動力了。
現在,三個小區的環境面貌煥然一新?!敖y分沉”改革引導小區居民從“有事找社區”逐步轉變為“我能做”“我要做”“我建議”,擦亮了海曙區“創造美好品質”的品牌。
(作者系寧波市海曙區月湖街道迎鳳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