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光明網、中國經濟網等媒體報道,近期,江南布衣、安踏、711、椰樹集團等多個品牌涉嫌低俗營銷引爭議?!暗退讖V告”相關營銷方式不僅違背社會良好風尚,還觸碰法律底線和商業道德底線。對于青少年和兒童等群體來說,“低俗廣告”所傳遞的內容有可能誤導價值觀形成,造成惡劣影響。
輿論認為,違法成本過低、監管力度不足等是“低俗廣告”屢禁不止的主要原因。
綜合媒體報道,“低俗廣告”一般是指在所傳播的信息中“暗含”低級趣味、色情、庸俗、迷信等不良內容,有違社會普遍的道德觀念。
一是風險與收益不匹配,違法成本過低。南開大學法學院教授陳兵、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朱巍等專家指出,根據廣告法相關規定,“低俗廣告”可處2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的罰款。但在“流量為王”的當下,輿論譴責低俗營銷的聲音將給企業提升知名度、增加曝光度的機會,相較于其通過“低俗廣告”獲得的流量紅利,罰款顯得九牛一毛。光明網評論稱,“低俗廣告”一再激發輿論聲討,但縱觀相關事件的善后,多是以刪文、道歉了之。這種“低成本”局面助長了一些品牌在打擦邊球營銷之路上的僥幸心理。
二是法律界定存在模糊之處,廣告執法存在一定困難。《中國婦女報》發文稱,廣告法第9條規定,廣告不得“妨礙社會公共秩序或者違背社會良好風尚”,不得“含有淫穢、色情、賭博、迷信、恐怖、暴力的內容”,不得“含有民族、種族、宗教、性別歧視的內容”等。但由于“妨礙社會公共秩序”“違背社會良好風尚”“色情”“性別歧視”的界定存在模糊之處,常被善鉆法律空子的不良企業所利用,借機打色情擦邊球,在法律邊緣“試探”,增加執法難度。
三是互聯網自身特質,導致監管難以全覆蓋。業內人士認為,互聯網時代的廣告在實踐中面臨許多監管難題,如廣告發布者身份復雜,既有公司企業為主體的行業廣告,也有以自媒體、微商為代表的個人群體所發布的商品廣告,這些廣告信息駁雜,監管難以全部覆蓋。
輿論建議,從立法、執法、司法層面打好“組合拳”,提高違法成本,引導廣告行業健康發展。
立法層面,陳兵、朱巍等專家建議,一方面,適時修法以提高對“低俗廣告”等違法行為罰款的數額,確保企業不因低俗營銷獲得收益,提高法律震懾力。另一方面,及時出臺相應的配套規定,對廣告法中“妨礙社會公共秩序或者違背社會良好風尚”等情形作出細化規定,列舉明確的負面清單,從而為低俗營銷精準畫像,防止企業做文字游戲,逃避監管。
執法層面,《工人日報》《中國婦女報》發文稱,市場監管部門應切實履責,加大監管力度,依照相關法律法規,對低俗廣告予以及時、有力地處置。同時,強化廣告導向監管,聚焦重點領域、商品和服務,加大廣告違法案件查辦力度,營造高壓態勢,嚴控違法廣告反彈。有業內人士建議,考慮構建廣告監管監測系統及覆蓋整個互聯網的監測網,以更精準、快速地發現“低俗廣告”,及時阻止其獲得負面熱度。
司法層面,東方網文章建議,司法機關應定期向社會公開發布一批案例,以案例解釋法律,使廣告中低俗、打色情擦邊球等邊界更加明確,從而有效地緩解和彌補法律修改方面的壓力和不足,更好地發揮法律的指引功能。
參考資料:
1.遏制“低俗廣告”,亟需提高違法成本
https://difang.gmw.cn/2022-04/25/content_35687058.htm
2.近八成消費者呼吁加強治理低俗營銷
http://www.ce.cn/cysc/zljd/gd/202204/21/t20220421_37515344.shtml
3.法律禁止 道德不容 商家為何對低俗營銷“上癮”?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1337846437404700&wfr=spider&for=pc
4.三只松鼠又道歉了!廣告監管還需多管齊下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SSFIANG0514EMD3.html
5.翻炒性別偏見爛梗的低俗廣告為何屢禁不止
http://paper.cnwomen.com.cn/html/2022-05/24/nw.D110000zgfnb_20220524_5-6.htm
6.調查顯示:如果商家出現低俗營銷 60.5%受訪者明確不會購買其產品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0703628084289390&wfr=spider&for=pc
7.給低俗營銷畫出“法律標準像”,讓企業沒耍小聰明空間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0953748612216445&wfr=spider&for=pc
8.東方快評丨遏制“低俗廣告”還需提高法律震懾力
https://j.eastday.com/p/1650770278044245